
梅花
高启的这九首诗,大概是受到杜甫秋兴八首的启发专门为梅花而精心写就的组诗。对这组诗评析的文章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赘述。
我觉得这组诗描写梅花,不仅状其影,更传其神!我特别欣赏其中状出的那种清灵空澈有时又朦胧恍惚的意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词佳句。比如“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给人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一组诗描绘了梅花的清灵与空澈之态,并通过循环往复的情景展现了其孤傲高洁的形象。尤其是“断魂只有月明知”一句,仿佛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充满诗意的画面,这种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注释部分中提到了一些经典诗句的引用:“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这句诗不仅点明了梅花的高洁形象,还暗示了它与“瑶台”和“江南”之间的联系,“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都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淡无奇: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也反映出诗人高洁情怀的隐喻:梅花虽隐世长而不屈,却能在风雪中绽放,就像人生在大地上也未必总能显露出其独特的一面。
这一组诗不仅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梅花形象,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生命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尤其是“竹”和“苔”这两句,“竹”象征着高洁之物,“苔”则是清雅之境,两者相互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在练习题部分中,提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颈联写了竹和苔,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梅花怎样的形象? 这些题目都与我对这组诗的理解有关。首先,在“颈联”“竹和苔”的作用上,“竹”象征高洁,“苔”则是清雅之物,两者结合起来,既表现了梅花的高洁,又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2)颔联用了比喻的表达手法。“山中高士、月下美人”这两个形象,都是对梅花的隐喻描绘,通过“高士”和“美人的象征”来表现梅花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和状态。这一对比,巧妙地突出了梅花孤傲的形象。
(3)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竹”和“苔”都是高洁清雅之物,写竹和苔一方面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另一方面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这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梅花在两种不同情境下的形象,既保持了其高洁的神韵,又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在注释中还引用了几位经典诗句的分析:“琼姿”、“竹”和“苔”都是高洁清雅之物,“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则进一步揭示了这组诗背后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总体而言,这组四首诗描绘了一个立体、细腻的梅花形象,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生命的存在意义。作为一位有深厚文采的诗人在这样的作品中能够很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喜的表现。
[注] 高启;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写竹和苔一方面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另一方面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参考答案:]
2.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