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从军行》看盛唐气象:一曲民族豪情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
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场激战的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这些元素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表现。它们展现了王昌龄诗歌的独特魅力: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深刻的情感。
正是这种艺术手法,让王昌龄的《从军行》成为一代文学的经典。在这首诗中,既展现着对战争的描写,也传递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雄浑的人气。他的作品就这样,在诗歌的世界里,化作一条通向民族豪情的奔腾巨浪。
盛唐气象,不仅体现在王昌龄的诗歌上,更隐藏在当时社会、文化与政治的大背景下。从大漠的风尘到战士的战斗,从胜利者的喜悦到人民的团结,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盛唐气象的核心:对国家的坚定承诺,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对和平的向往。
正如王昌龄所展现的,他用诗歌的语言和简洁的画面,描绘出一幅盛唐气象壮丽画卷。这不仅是一个文学成就,更是时代精神的结晶,让读者在诗中感受到,不仅是战场上的激烈战斗,更是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