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本质:从经典读物到现实启示
19世纪的欧洲,一场关于教育的争论正在上演。这场争论不仅仅是对知识传授的争论,更是对未来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深刻探讨。
一、教育本质: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性
无论是《钱海》的作者还是《改变》,都强调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思维能力和品格。教师的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价值观的引导者和塑造者。这种转变不仅是对传统的颠覆,更是对未来的承诺。通过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责任感,教育真正成为了一门需要完整人格的人文艺术。
二、教育创新:打破传统模式
《第56号教室》以一个简陋却充满奇迹的学校为故事,展现了教育理想在实际中的实现效果。这里的核心在于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让学生的内心得到保护和滋润,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和成长。
三、个性发展:从被动到主动
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等形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四、多元评价:关注全面发展的学生
作者还提到,除了学术成就外,学生的个性和品德同样重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展示技能并获得认可是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
小林校长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润物细无声”,更强调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基本需求。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六、教育与实践:创新教学方法
雷夫老师的案例展示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性。通过设计实验、培养艺术素养等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科学知识,还能提升综合能力,这种模式体现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挑战。
总结
这些读书笔记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领域,更是培养完整人格和促进全面发展的平台。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教育环境,我们既要保持传统教育的根基,更要打破常规、创新思维,让教育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类文明。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在未来的每个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她教学生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近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学生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学生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学生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习该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我觉得,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与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平时给学生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学生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学生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学生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学生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学生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8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学生们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9
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近段时间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看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了“差生”这个标签而已。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岂不是变成了千古罪人。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鲜事物,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解,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