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过两人小组的探究活动探索多种简单的电路连接方式。
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另一种则是将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 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
在认识小灯泡的时候,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向。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黑板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但真正理解的学生并不多。这个知识点虽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必须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学生理清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课后我想,如果把各种方式的电路连接里的电流流向做成动画课件,那可能对学生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 电流方向的认知及其应用
在教学中,通过制作电流方向的变化 animation课件,既直观又形象地呈现了电流方向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电流方向的重要性。这些 animated课件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 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电路连接方式的可能性。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电流方向的认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